科学制定碳达峰实施路线图
推动韶关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4月4日,广东碳中和研究院(韶关)(简称碳研院)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韶州宾馆召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碳研院副理事长吕建成,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碳研院理事冯伟,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黄宏宇,韶关市委书记陈少荣出席会议,市长陈志清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
会上,碳研院执行院长李冰就碳研院2022年度工作总结与2023年工作规划作了汇报。会议通过了碳研院2023年重点工作事项,并商讨碳研院提请理事会审议与支持的有关事项。与会成员对碳研院2022年度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建议碳研院树立更高远的发展站位,立足韶关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引领“双高”行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为韶关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并高效对接优质资源要素,将科研成果深度对接应用市场,促进韶关经济社会发展。
吕建成在讲话中回顾了碳研院的建设历程,对韶关市委、市政府对研究院成立以来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韶关自然生态优越,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森林、地热等资源丰富,拥有很好的发展空间,碳研院的设立与发展是中科院科技力量与韶关资源禀赋的有益结合,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他鼓励碳研院的年轻人主动把个人发展融入到韶关绿色发展的宏伟事业中,以实际行动为韶关未来发展起到科技支撑作用,同时期待碳研院在中科院广州分院、中科院广州能源所、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的支持下行稳致远,支撑韶关碳中和试点示范市、工业转型升级、林业碳汇示范市、数据节点城市等重大项目、设施建设,继续深化打造“六个一”碳达峰碳中和韶关模式,服务广东、示范全国。
陈少荣对碳研院成立以来取得的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双碳”工作从制度设计转向全面落实的关键之年,希望碳研院立足职能定位,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抓紧编制韶关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和行动方案,科学制定碳达峰路径和实施路线图,构建韶关经济社会可持续低碳发展模式,推动韶关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要找准与韶关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切入点,充分调动和利用好专家资源与科研成果,推进碳中和产业横向、纵向项目应用落地,当好韶关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要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建立“碳一张图”,摸清资源资产家底,打通资源资产价值转化通道,争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先行者”。要做好做实人才引育文章,通过科研项目、创新创业、产业合作等形式引进高端人才及科研团队在韶落地,做大做强“丹霞碳中和智库”,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汇聚的“大平台”。要健全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配强工程技术中心和支撑服务部门力量,加强碳中和领域科研攻关,加快建设成为碳中和领域战略科技力量的“主阵地”。韶关将继续做好“店小二”“服务员”,支持碳研院的技术研发、科技孵化和成果转移转化等各项工作,推动“丹霞论坛”继续做深做实,为碳研院的发展壮大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创造良好条件、营造一流环境。
市领导邹振宇,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碳研院等有关成员参加会议。
会议合影。
相关链接
2022年碳研院重点工作进展如何?
一年来,碳研院核心战斗力日益强大。已搭建五个工程技术中心,组建高素质、高学历工程技术团队;2支“南岭创新团队”入选并落地开展工作,并已推荐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71人;组建以院士为主的碳中和“丹霞智库”专家委员会15人,柔性引进双聘技术专家40余人。
科研成果亮点纷呈。协助韶关获批全国首批林业碳汇试点示范市;已申报29项各类研发项目,项目经费申请总额1.07亿元,已获批5项项目的经费总额达1240万元;完成申请知识产权18项;形成专业技术报告10余份;协同起草广东省地方性标准3项。
产业孵化落地见效。已签署企业横向合作17项;注册成立新公司8家,新增注册资本3710万元;在韶开规划展合作与应用示范项目6项,其中国家重点1项、省重点2项;发起设立“韶关市碳中和协会”,推动韶关产业提升发展。
2023年碳研院重点工作规划:
一、以“碳中和试点示范市(区)”建设为核心,发挥企业智库力量,补足基金短板,支持“六个一”发展;
二、服务“林业碳汇试点示范市(县)”建设,构建韶关林业碳地图,促进韶关生态资源价值化发展;
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应用示范合作,助力韶关打造产业转型升级国家示范区;
四、围绕“韶关集群”建设,规划数据中心低碳节能省实验室,打造韶关IDC电能利用效率指标管理中心,打造韶关集群标杆;
五、持续发挥中科院技术与资源优势,为地方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铺新路”“铺好路”;
六、打造省级研发载体,由平台型研究院向工程技术转化型研究院迈进,支撑韶关碳中和试点示范市、工业转型升级、林业碳汇示范市、数据节点城市等重大项目、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