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GICN智汇 | 吕建成:先立后破 走出一条“双碳”事业的特色之路
2022-11-17 16:12:47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对实现“双碳”目标作了最新的全局性战略部署。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之下,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双碳”目标传递了什么信号?推进“双碳”过程为什么需要先立后破?新型研发机构又当如何在其中发挥协同创新引领作用?

 

笔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广东碳中和研究院(韶关)理事会副理事长吕建成研究员

 

贯彻二十大“双碳”部署

 “先立后破”行稳致远 

 

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先立后破的内涵是什么?推进“双碳”与能源发展之路,若未立先破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吕建成首先向笔者讲解了其对“先立后破”内涵的理解:保障能源安全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前提,稳妥地建立起安全可靠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后,才能逐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

 

坚持先立后破,循序渐进地实现能源结构转型,这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问题,我们不能先砸了锅再找饭吃。”先立后破方针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与必要性,吕建成一语中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的信息显示,我国2021年的发电量达到了81121.8亿千瓦时。其中,以煤炭作为主燃料的火力发电量依然占据首位,总量攀升至57702.7亿千瓦时,约为我国全社会发电量的71.13%。

 

吕建成引用我国能源结构现状占比数据,继续向笔者解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多次提到要因地制宜,我国当下基本国情为富煤贫油、少气、多可再生资源,目前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仍然以煤炭作为主体能源。

 

“例如风、光、生物质、地热等新能源,各自有其资源分布的自然禀赋条件,若把现有能源体系推翻,那我们的生产生活等所有需要能源的地方,就会受到极大影响。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过程,我们对其长期性应该具备充分认识。”吕建成补充道。

 

聚焦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侧

 促进资源“物尽其用” 

 

今年3月15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我国提出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双碳”背景下,电力系统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新型电力系统的提出符合我国电力系统升级转型需求。

 

关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面的问题,吕建成在此前已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过多次研讨,并在采访中通过对比传统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逻辑在供给侧与需求侧两个维度上的差异进行了论述。

 

吕建成认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就是通过发展新能源,逐步降低我国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最终实现电力系统转型。将多能互补、综合的能源体系建设作为大电网的补充,逐渐改变传统的能源体系结构,使煤电降成辅助性能源。

 

传统的电力体系是以供给侧为主建设,要经过发电并网、输电、变电、配电等过程,最后到民众用电,用电高峰的传统处理方式是削峰填谷及拉闸限电等手段。

 

吕建成结合国情进一步解释,我国的风电、光伏装机量非常大,但弃风弃光量也很大,且造成弃电,因此需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在把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过程中,让可再生能源能够高比例消纳,即做到发多少用多少,不足的再用传统电网“无缝对接”

 

间歇性、不稳定性和季节性的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吕建成表示,完全站在供给侧的电力系统已建立得较为完善,但在建设新型能源系统时,可再生能源会受自然禀赋条件变化影响,而在电力源能量密度和间歇性特点的影响下,若还按传统的电力系统并网,会对电网造成强力冲击。

 

我们仍然需要因地制宜,站在需求侧去解决,考虑到用户要什么,我该给他提供什么。”结合民众生活的用电场景吕建成告诉笔者,受众解决生活所需时并不太关心电力来源,而更多关注于需求本身,例如冬季供暖、夏季供冷。我国正在构建智能电网系统以真正解决需求,例如此区域地热资源丰富,则可充分利用地热;村庄近河流,则可使用水源热泵等技术。

 

碳中和——

 人类生存与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碳中和既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发展问题,如何走在低碳时代的前沿,是每个国家、每个社会都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碳中和发展何以影响如此之大?吕建成从产业转型及人类生活方面进行了解答。

 

关于产业问题,吕建成表示,因为工业企业、交通、建筑等产业都需要耗能,但目前我国每万元GDP产生的耗水耗电比例仍然较高。我国的技术体系、生产工艺及工业过程,技术仍未达到领先水平。

 

传统能源耗能指标高,就需要工业流程再造,也需要新型节能建材的使用等等,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若通过技术改造,首先让工业总需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耗能指标减少,这便可达成第一个工业过程所有的节能。

 

对比发达国家,吕建成指出,发达国家每万元GDP的产品能耗较低,国际上对能耗指标高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都有所约束。而这中间的差距需要靠科技创新、靠我国工业体系科技的基本水平保障的不断进步去不断缩小。

 

总书记提到我们要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强自立,我国以及我们科研院所也一直坚持科技创新,积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已取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效。”吕建成补充道。

 

立足全球碳中和发展宏观视野,吕建成娓娓道来:“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变化却有40多亿年的历史,人类的一生在这历史上微乎其微,人类的影响最终影响的是自己。人类应该要有这种觉悟,我们现在关注能源环境,其实是在关注人类生活的自己,关注我们在地球上的生存权。

 

抓住天时地利人和

 增强智库服务水平 

 

韶关是广东省获批的首批碳中和试点示范市,韶关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应如何抓住机遇,走出自己碳中和的发展道路?

 

吕建成认为,韶关碳汇及地热资源丰富,且具备冬冷夏热的气候条件,因此对能源的需求也较为旺盛。从过去工业开发到打造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需要抓住自身资源禀赋优势,高质量推动能源产业整体转型。

 

我觉得韶关很值得用科技的手段带着韶关去进行经济转型,它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这同时也是我们当初共建碳研院的初衷之一。去年丹霞论坛上我代表论坛组委会宣读《丹霞倡议》曾说,要打造一个韶关经济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服务广东、示范全国。”

 

作为碳研院理事会副理事长,吕建成为碳研院的发展及突破方向给予前瞻性指导。他表示,碳研院应该结合技术支撑单位的优势,为地方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库作用。坚持先立后破思维,为政府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案,在此过程中拉动企业投资,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获得持续需求解决及绿色发展与推广示范的多重效益。同时,要把党建工作和自身任务使命、发展愿景紧密结合,党员在其中要发挥核心作用,达到党建与科研双融双促。

 

不要怕效率低,碳研院是大有可为的,一帮年轻人在这里,这个领域也是新兴的朝阳产业。这个行业我认为是‘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卯足劲往前走,几年过去我们就能推出一个好的模式。”吕建成对碳研院的未来寄予厚望。

 

人物简介

 

吕建成,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广东碳中和研究院(韶关)理事会副理事长,深圳市南山区政协常委,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副所长、西安分院和陕西省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精密机械结构设计、产品开发及科研管理工作,作为负责人和骨干成员完成了多项科研任务,申请专利多项。组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光电工程技术中心、深圳生物医用光学传感技术工程实验室并兼任主任。

 

曾获第四届“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称号,先后获得“九五”、“十五”陕西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获 2005 年度西安市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奖、2008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2 年度中科院院地合作优秀个人、2013 年国家专利优秀奖、2013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个人),2018年度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